页岩气商业化开发未来将取得突破,继重庆涪陵率先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之后,石油公司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等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区加快页岩气产能建设,有望形成多个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基地。
6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下称“地调局”)发布《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下称《报告》),《报告》发布举行的座谈会上,地调局做出上述判断。
地调局还提出未来将加大页岩气资源调查力度,实施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和战略选区,确保实现2015年65亿立方米,“十三五”末年产300 亿立方米产量目标。
勘查开发累计投230亿
根据《报告》,截至2014年底,页岩气勘查开发累计投资230亿元。实现钻井780口,在重庆涪陵、四川长宁-威远等地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中石化在重庆涪陵的页岩气勘探突破较多。《报告》显示,中国石化在重庆涪陵区块获得页岩气三级储量2500多亿立方米,已探明地质储量1067.5亿立方米。
截至2014年底,涪陵区块开钻页岩气水平井131口,投产75口,2015年计划生产页岩气35亿立方米。中国石化在贵州习水的綦江南区块实施丁页2HF井,压裂测试获日产10.52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有望成为继涪陵页岩气田之后中国石化的第二个页岩气商业开发基地。
中石油在四川长宁—威远和云南昭通区块实现页岩气勘查突破,获得三级储量2000多亿立方米。威远区块实施的威204井初始日产量 16.5万立方米,长宁区块宁 201井测试产量每日15万立方米,云南昭通获得最高每日20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
延长石油稳步推进陆相页岩气示范区产能建设,截至 2014年底,初步落实三叠系含气面积250平方千米,概算页岩气地质储量 387.5亿立方米,建成年产能 2000万立方米。
投入主要由企业完成,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中联煤层气和16家中标企业累计投资218.8亿元,铺设管线235千米。经过两轮招标,进入页岩气勘查开发的企业主要是1家石油企业、非油国企14家、民营企业2家。
设备技术基本国产化
《报告》显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体系,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页岩气勘查开发基本实现绿色环保。
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标准的制定,已初步形成技术标准体系。石油公司借鉴已有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形成了页岩气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健康安全环保等百余项技术规范和标准。
《报告》提出,经过前期工作,国内企业基本掌握了页岩气地球物理、钻井、完井、压裂和试气等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
水平井钻完井周期从150天减少到70天,最短46天,水平井单井成本从1亿元下降到5000~7000万元。这意味着在短短几年间,水平井成本下降了30%~50%。
一家在涪陵有业务的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相关装备和技术的国产化是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低油价环境下服务价格降低也促进成本降低。
但《报告》也提出,有一些核心技术尚需攻关。地调局列出的未掌握技术包括微地震监测、产量动态预测、纳微米三维重建。还有一些关键设备,比如旋转地质导向、滑套分段压裂、纳微米结构与成分分析未实现国产化。
地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页岩气调查是2015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总投入达到6.8亿元,确保实现2015年65亿立方米、2020年300亿立方米的产量规划目标。
不过对于中国页岩气未来产量预计,业内一直有分歧。石油公司业内人士相对比较悲观,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人士曾对本报记者称,低油价持续,产量目标实现起来有难度。